365体育亚洲唯一官网入口-welcome(欢迎您)

365体育亚洲唯一官网入口

“无挑战,不青春”,科创英才,促青年发展
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19/11/6 关注次数: 二维码分享

      无挑战,不青春,在一个花样年华的时间,挑战自己,促进自身的发展。短短两年时间,苗伟宁从本科生直博成为博士生,就读学校也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变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。虽然身份变了,但他对第十五届“挑战杯”依旧记忆犹新。

      2017年11月,在第十五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,苗伟宁和同学提交的《利用仿生思想优化现有技术的实例》获得特等奖。

苗伟宁告诉记者,“挑战杯”算是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开端,“‘挑战杯’让我对科研工作更有信心。实验失败时,他不再只顾着‘失望’,而是坦然地寻找问题。”

      实际上,与苗伟宁有着相似经历的选手还有很多。自诞生之日起,助力青年发展就成为“挑战杯”竞赛的基因,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参赛学生。

      1989年,北京大学向“挑战杯”组委会上报了《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评价模型的建模研究》。同年,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“挑战杯”——首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颁奖大会上,该项目获得一等奖,获奖证书的编号为001,这个项目的作者就是刘闯。

      刘闯透露了一个“小秘密”,“挑战杯”竞赛的获奖证书和奖章一直在自己的箱底压着。“我辗转加拿大、美国,又回国,无论走到哪里,我都将它们带在身边。”从“学术新星”到中科院博士生导师,在刘闯看来,“挑战杯”营造的科学土壤给了她这株幼苗成长的自信。

      从1989年到2019年,“挑战杯”鼓励青年从课堂走向实践,通过参加“挑战杯”,无数青年学生脑中的创新点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落地项目,也在这一过程中增长了勇于创新的自信。

      少年兴则国家兴,少年强则国家强,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、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。承载党的厚望与重托,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,也是“挑战杯”的使命。

     30年来,“挑战杯”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科研热情。不少参与过指导参赛选手的老师表示,“挑战杯”在学生们的科研道路上扮演了“启蒙者”的角色,所以大家“愿意一直把‘挑战杯’成绩写进简历里”。

     2019年7月,90后青年万龙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聘为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在他的成长经历中,“挑战杯”有着重要意义。

     30年来,无论获奖与否,每一名经历过“挑战杯”锤炼的学生,都在参赛过程中获得了完善和提升。曾指导过苗伟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江雷,学生时代也参与过“挑战杯”竞赛。从当年的一等奖获得者,到特等奖指导教师,江雷对“挑战杯”的理念非常认同,他认为“参加‘挑战杯’是培养学生科研技能的重要渠道”。

      历经30年的积淀,“挑战杯”已成为国内备受青年关注的“科技盛会”。30年来,2000多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“挑战杯”各级比赛,“无挑战、不青春”成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【返回列表】

【推荐阅读】↓

客户案例

CASE SHOW

快速通道 Express Lane

咨询热线

邮箱:2874047759@qq.com

QQ:2874047759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